在线观看
纹身最新影评(164条评论)
4.0。当韩国电影抛去煽情的“现实主义”而去真正关注个体内心的时候,还是能够让我看到意外生猛一撇的。本质上是一个“接受”与“进入”的过程,“接受”是双向的行为,而“进入”是单向的诉求,电影游离在这两种状态之间,以偏意识流的表达实现了个体之间封闭与开放的博弈,当然,这场博弈是当下社会无意识困境的缩影。穷人的饥饿属于渴望“进入”却不愿“接受”,而富人的饥饿需要“接受”穷人的诉求并反噬其本身得以满足不断扩大的虚无目的。这两种饥饿互为因果,且基于相同的道德起源——对“真”的追求,无法接受生而孤独这一现实之后转而向“真理”进行求索,最终导向了相反的道路——等待被燃烧与接受必将燃烧的事实。
文艺人生的哲学体验还是平凡人生的琐碎挣扎?也许两者都是,但最后那么些细微的改变真实却仍显缺乏。题材和演绎都不错,背后的立意还是消极了。
今天在南特第一次看大银幕,之前觉得技术上非常接受不了瑕疵反倒变得不是很明显。我还是那句评价,毕赣厉害之处是一出手就给出了一个完整影像世界,他对电影美学的自觉即使放到全部华语导演里都是极其出众。
1.你不能同时要求一个人既是牧人又是屠夫。2.没有一场谋杀是一个人完成的。我们都是社会的产物。
很多日本漫改片都这感觉,学漫画,大部分时间用在发呆和干聊上,给各种僵脸特写,台词还毫无信息量,全是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尝试不停切换倍速(最多到五倍速)看,果然舒服多了。除了还原怪物的亮点(以及大阪队刚出场时有点嗨)之外,奥浩哉还算有逻辑层级的战斗被拍得毫无说服力,表面看动作场面挺多,其实是几秒钟来劲+几分钟注水的结构,就像充一小时只能续航一分钟的报废电池,用户体验太难捱了。这种半死不活,完全过不上瘾的弱鸡节奏,竟让我怀念起另一种极端,好莱坞大片的乒乒乓乓没完没了来。压缩成10分钟视频应该行,既然导演没有铺垫情境和渲染氛围的能力,不如搞成怪物战斗集锦。
小口味,重清新。童心,一向是Tim Burton的招牌,怀疑他兢兢业业几十年熬到今日江户地位,就是为了一次不加节制的个人情趣大爆发。
比较OK。看了十分钟就觉得应该是零几年到一二年前的作品,叙事,画面,理念,甚至逻辑都是当时最典型的“旅游心灵片”。后来各国也都有比较有名的相似电影甚至书籍涌现,基本主题都是主人公在自己的人生中遭遇某些挫折而陷入迷茫和混沌,因为某些突如其来的启发,于是决定来一次计划外的旅行,然后在旅行中得到了开悟。 虽然没有研究过,但这个类型的文艺作品在那个时期大量出现一定不是偶然,有机会可以去挖掘下背后的原因。
第一部的地位不可挑战,所以第二部其实并不差,但找不到第一部那么兴奋的心情~
一起一落,青鸾舞镜。又一部关于极致孤独的电影。
能笑到最后人生幸也,愿所有人都笑到最后。
一部视听语言优秀的男凝影片比一部拍得烂的男凝影片更恐怖,因为它会成功包裹其欲望的内核甚至给人们观看它的理由。
很震撼,一群小孩让我有点理解圣经故事了。
10.18 雨中一段真是别样动人。人的感性而非理性。Life is a random process。
果然想赚大钱还是得和权贵联合起来,真是肮脏恶臭。 男主全程把控全局,各种设套,以骗术复仇的故事,妥妥大爽片。还得是套路深,心眼多的骗子才能笑到最后啊
虽然故事情节有点离谱,且浪漫化,但是很喜欢这种设定,战争背景下不得善终的异国恋。探讨的东西太浅显了,文化冲突,家国大义,奔腾不息的黄河与中国民族精神。很喜欢倔强的宁静,她真美啊。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寺庙那一刻,该有多好,可惜现实远远比电影还要残酷。那个年代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壮烈牺牲,以及多少生离死别呢?
在今天的《自由时报》上摘录一首打油诗:美军轰炸惊天动地,欢迎国军欢天喜地,贪污官吏花天酒地,物价飞涨呼天唤地,屠杀人民乌天暗地。这就是1945-1947二二八前的台湾的状态。又一个时代悲剧,媒妁言父母命,男主死在炮灰下。
怪怪的感觉,女主一太丑,女配有点娜塔莎金斯基的感觉。艾恩斯演技一流。导演一流。
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因为它着眼于亲情的塑造 看着那些因过度想念而产生的幻想 谁又能不动容!
低配版的《告白》,好吧,你们女人心都可狠了,心一狠起来笑容都让人蛋疼,角色一溜脸谱化,导演就是在玩票。
现在的黑色幽默喜剧都喜欢搞这么错乱的剧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