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来历及故事

小暑:夏季太阳升至黄经105°时

小暑,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夏至后的第三个节气。这时太阳已经运行至黄经105度,象征着“天气渐热,万物盎然”。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处于盛夏时节,天气已进入到炎热的阶段。在民间,小暑也被称为“麦秋”、“葡萄节”。

小暑的来历及故事

小暑的起源与由来

在中国古代,小暑是一个起源深远的节气,据文献记载,小暑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殷商时期,小暑被称为“黄粱”,与古代的“赤明”,“白露”一样,是人们统计时间和规律天象的重要依据。

同时,小暑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着“收小暑、散大暑”的说法,这是因为民间传说小暑时节气温还不那么高,正是种植各种作物的好时节。如果能够在小暑之前将作物收获运到市场上进行交易,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收成。

小暑的风俗活动

因为小暑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所以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小暑节庆活动。

* 游泳戏水

大暑之后,中暑天气已经来临。在这个节气里,人们通常都会去游泳戏水,以避暑消暑。在北方,小暑前后,燕子开始洗澡,嬉戏玩耍,俗称“燕泥洗浴”。在南方,人们会放竹筏到河里,嬉戏畅游。而在海南岛,人们则通常选择到海边游泳消暑。

* 摘茶品茗

在山区,小暑时节,是大部分茶叶产地开始进入采茶季节,人们选择在这个节气里摘茶品茗,体验山区的飞霜之美。

* 吃小暑粑

在一些地方,小暑时节还有特殊的食品,最有名的就是“小暑粑”了。小暑粑是一种用小麦和米面做成的传统食品,非常营养美味。

结语

小暑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节气,它既是农作物丰收的标志,也是民间传说和信仰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大自然的变化,还是人们的生活习俗,小暑都承载着深远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通过对小暑的了解和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民俗传统,以及人们对于天文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探寻。